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加劇,極端天氣已成常態,二氧化碳排放更是難辭其咎。面對這一挑戰,負碳技術正成為解鎖未來的關鍵。透過碳捕捉與再利用,不僅能減少碳排放,還能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價值的資源,實現碳中和甚至做到負碳。改變環境,也開創新的產業機會,成為應對氣候危機的未來解藥。
為響應國際政策,加入全球節能減碳的行列,臺灣在2015年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2022年將其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同一年,國家發展委員會也協同環保署(現已改制環境部)、科技部(現已改制國科會)、經濟部、交通部及內政部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以「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四大轉型,及「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輔以「12項關鍵戰略」,要從產、官、學等面向,落實淨零轉型目標。
鋼鐵是文明基礎之一,全球大量生產鋼鐵卻也會傷害環境。所幸隨著科技進步,導入「氫能」煉鋼,有望降低鋼鐵產業的污染。儘管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卻是值得跨世代努力的方向。
以後我們在公車站等車時,看見公車流暢地駛進車站時,我們不需要掩捂鼻口,因為它沒有了排放的臭氣污染?你能想像以後車子不是開去加油站,而是開去加氫站,而且只要加個 5 分鐘就能開個幾百公里?這不是不可能的任務,而是現在世界能源的新寵兒 – 氫能!
工業用碘廢水與垂手可得的海水,若拿來製氫,可望降低製氫成本與環境污染。可是,待解決的廢棄物並非只有碘廢水,海水中的雜質也有讓電極損耗、製氫效率低落的疑慮⋯⋯科學家如何正視困境,解鎖綠氫普及的終極成就?
氫能發電技術被視為實現淨零碳排目標的關鍵,透過氫氣燃料電池和天然氣混氫燃燒設備,將氫轉換為清潔電能,大幅減少碳排放。本文探討了氫能發電的產生方式、現況與未來發展,並指出產氫技術進步、儲氫技術改良以及多元應用場景的重要性。隨著氫能技術的不斷完善,它將在能源轉型與交通運輸領域發揮關鍵作用,推動社會朝向更清潔、更可持續的未來邁進。
2022 年,由日本川崎重工研製的全球第一艘液態氫運輸船,從澳洲墨爾本載運首批液態氫抵達日本神戶,開啟全球液態氫航運的新里程碑。這有什麼好稀奇的?液態氮的運輸槽車滿街跑,不是很常見嗎?不,這真的挺新奇的,因為氫的本性,讓液態氫的儲存與運輸不像液態氮一樣穩定安全!
綠氫是環境負擔最低的氫能來源,普遍以太陽能或風能等再生能源產生的電力,電解水取得。另一值得探索的則是將固體廢棄物或是廢水,透過微生物轉換為氫氣,也就是「生質氫能」,可謂永續的生物氫能生產方式。
一臺車身滑順,彷如水滴的房車在馬路上奔馳過你面前,原先你預期或多或少會聞到一些刺鼻的廢氣,沒想到,車子快速經過,完全沒有二氧化碳、氮、硫等化合物的排放,行進過程竟一點味道也沒有。沒錯,這臺彷如水滴的車,它的動力來自氫燃料電池,在行駛過程中,唯一會排放出來的物質,是水。
面對氣候變遷,臺灣的風險究竟有多高?根據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每年發表的《全球氣候風險指數》(…
臺灣在今(2022)年3月底,由行政院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即因應國際浪潮,提出轉型4大策略,並以…
要解決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等問題,企業界的投入必不可少。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表示:「要有人、有資…
2006年,美國一部以氣候變遷為主題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正…
為了避免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影響持續擴大,「淨零」碳排是未來趨勢。為了達到淨零,其實需要許多技術的輔助與大家共同…
如果我們把大氣、海洋、海冰這些系統全部加進來看,1997以來,全球溫度上升幾乎沒有停止。
隨著歐盟CBAM即將上路,對臺灣有哪些影響?政府及企業該如何因應?
2021春天,臺灣經歷了有完整觀測資料以來最嚴重的旱災,被稱作百年大旱。同年4月,臺北發生超級豪雨,每小時降雨量打破歷史紀錄。同一年,臺灣就經歷了大旱、大雨兩種極端的天災。由於人類過去對環境的不正當開發,我們在面對極端天氣與氣候時,顯得更加脆弱。科學家幾十年來一再警告,「全球暖化」會讓類似的極端天氣與氣候更頻繁的發生,衝擊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