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以為電腦只能是「0」或「1」,量子科技卻打破這套邏輯,開啟一場運算革命!從量子位元的神秘,到台灣在全球技術競賽中的角色,這篇報導帶你拆解量子電腦的潛力與挑戰,看懂「下一次科技革命」怎麼改寫未來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加劇,極端天氣已成常態,二氧化碳排放更是難辭其咎。面對這一挑戰,負碳技術正成為解鎖未來的關鍵。透過碳捕捉與再利用,不僅能減少碳排放,還能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價值的資源,實現碳中和甚至做到負碳。改變環境,也開創新的產業機會,成為應對氣候危機的未來解藥。
科技進步是否真正造福每個人?從偏鄉交通到高齡長照,陳志柔教授倡導「包容科技」,透過政策與基層力量縮短數位落差。幸福巴士與AI語音保存為弱勢群體帶來新可能,臺灣如何實現全民共享的科技願景?探索這場技術與人性的挑戰。
在全球疫情逐漸平息之際,新興傳染病卻持續威脅著我們的健康。臺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醫師要與大家分享關於我們所面臨的挑戰與應對策略,從快速識別病原體、疫苗研發到國際合作,全面解析如何應對未來的病毒威脅,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共同保護健康!
當我們還在適應5G時,6G時代已悄然而至。6G與5G有哪些不同?又能為你我生活帶來什麼樣的改變?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中興大學電機資訊學院楊谷章院長怎麼說!
近年全球面臨了氣候變遷的嚴峻挑戰,而具備有高熱值、零碳排的氫能,也成為 2050 年淨零排放目標的世界能源新寵兒。試想未來我們能夠將純淨的氫氣透過安全輸送方式,送到有需求的地方,並將氫氣轉換成電力形式提供給小客車、公車等交通運輸載具,或是備用電源、燃燒器等終端裝置使用,其反應後排放物質是純水,而不會排放污染氣體或是二氧化碳;這對於2050的淨零排放目標提供了重要的解方,不難理解為何氫能能成為世界能源的新寵兒。
科技與藝術看似在光譜的兩端,但在當代的脈絡下,科技與藝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我們該如何看待最新的科技藝術發展呢?
人有生老病死,「老」和「病」困擾著每一個人。精準醫療、醫學工程的進展,替醫療難題帶來新契機!
在這個網路世代,資安問題無所不在,唯有共享技術與知識、提升全民資安素養,才能守護資訊安全!
臺灣半導體產業占全球半導體產值的 1/4,晶圓代工、晶片封裝與設計皆名列前茅,在國際上舉足輕重,而如何守住優勢、布局未來,更是全民關注的焦點。
「元宇宙」讓未來充滿了許多想像,臺灣的資訊技術、硬體供應鏈讓我們得以占有發展先機。臺灣應克服對未知的恐懼、厚實自身利基,並進而投資其應用發展,才能有機會在未來一個又一個的虛擬世界中,制定規則、把握商機。
運動科學(Sport and Exercise Science)是以人為本的學科。從過去的「體育」(Physical Education)開始,運動科學發展到現在,不只能協助選手突破競技成績,也能提升國民健康,甚至發展相關產業。
2021春天,臺灣經歷了有完整觀測資料以來最嚴重的旱災,被稱作百年大旱。同年4月,臺北發生超級豪雨,每小時降雨量打破歷史紀錄。同一年,臺灣就經歷了大旱、大雨兩種極端的天災。由於人類過去對環境的不正當開發,我們在面對極端天氣與氣候時,顯得更加脆弱。科學家幾十年來一再警告,「全球暖化」會讓類似的極端天氣與氣候更頻繁的發生,衝擊更大。
量子電腦是下一個世代的運算技術,是重要的戰略科技。臺灣豐富、多樣、完整,且互相競爭的產業結構,讓臺灣擁有獨特的優勢發展量子電腦相關產業。由科技部帶領成立的「量子系統推動小組」彙整各種資源,讓產業界、學術界能妥善的互相交流合作,向大眾推廣正確的知識,提供年輕學子進入量子領域的管道。
國際太空發展近年開始格外受到重視,臺灣在這30年的太空發展下,人才培育,軟硬體設備及產業鏈已趨健全,也逐步落實太空發展的法源,並推廣科學普及教育。面對未來的國際太空局勢,臺灣能有多少力量,現在就是發展關鍵。
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阮啟弘講座教授細數腦部在各階段發育特色,腦發育由受精卵開始,腦發育即受到先天基因和母體環境影響。自母胎開始,基因精密地調控腦部網絡的連結和發育,胎兒腦部健康即受到基因及母親體內環境的影響,遺傳性疾病、特殊藥物使用和母胎攝取營養都會影響腦部發育。
大數據、AI人工智慧、物聯網、5G等智慧科技不停迭代,更新發展迅速,驅動產業革命,而全球氣候變遷資源日益匱乏亦…
傳統醫療保健領域引起人們關注的學科是解剖學、藥學和生物醫學,然而,進入基因時代之後,新興領域中受人矚目的則是人工智慧、基因組學和大數據,幾乎主導醫學近20年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