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雄榮民總醫院病房裡,自主移動機器人(autonomous mobile robot, AMR)已能穿梭於診…
當我們談論「AI 機器人」,談的是什麼?在過去,無人機編隊、跳舞機器人雖吸睛,但它們更多屬於「預程式控制」的產…
數十年前,當第一批工業機器人被安裝在生產線上時,它們的宿命彷彿早已註定。 在一個被精確規劃好的位…
晚餐時分,一家熱鬧的火鍋店裡,銀白色的送餐機器人靈巧地穿梭於桌與桌之間,端著滾燙的湯鍋,避開剛起身的客人。幾個…
量子電腦要來了嗎?從黃仁勳說出「量子電腦大約還要15到30年」,到改口宣布輝達將啟動量子運算研究中心,黃仁勳態度的轉變為全球量子產業打下強心針,但真正值得關注的是「量子電腦到底是什麼?它離我們多近?臺灣在這股浪潮中又扮演什麼角色?」
中研院「量子科技實驗大樓」不只是一個研究計畫或學術場域的誕生,更是台灣投入全球量子競賽的重要宣示。國科會將其定位為「國家量子研究基地」,意味著未來台灣的量子研究將從分散走向集中、從單點突破走向系統布局,開啟量子國家隊的實質進場。
量子力學在2025年發展超過百年,最近由於量子電腦、量子通訊又引發注目,其實相關應用早已於新材料、半導體、光電等產業普及。量子科學頗有難度,一般人不懂有關知識,對生活不至於有直接影響。可是社會大眾如果完全無知,可能導致政府缺乏動力投資教育和產業發展。
臺灣高碳排產業正導入碳捕捉與再利用(CCU)技術,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料、化學品與建材,減少排放並創造新價值。本篇將解析臺灣 CCU 的發展現況、產學合作成果,以及商業化的挑戰與機遇。
CCUS 能否成功,在於法規如何支持 CCUS 的前瞻發展,這不僅代表著技術創新,更是臺灣在全球低碳轉型競賽中決勝的關鍵,其未來發展勢必影響國家的能源安全與國際話語權。
臺灣各大產業正以示範場域為舞臺,將CCUS技術投入實地驗證,藉由台灣六大CCUS試驗場愈,展項企業與學界在場域內合作試驗,測試技術的可行性與經濟性,並將驗證成果推向更大規模的應用。
你的衣服、建材、燃料,未來或許都來自二氧化碳。這不是科幻,而是碳捕捉與再利用(CCU)技術正在改變的現實。那麼臺灣如何從石化、半導體將碳排放轉化為經濟機會?本篇文章將揭示臺灣如何把污染變黃金,搶占綠色經濟先機。
有照顧老人需求的家庭,通常由中年人付出勞力。經年累月下來,往往是沈重的負擔。「互助喘息」的宗旨,是集結有需求的人互助合作,讓照護者能夠定期休息,也促進社會交流。加入資訊科技輔助後,推行的速度快得多。
聽障者因為聲音聽不清楚,也會直接衝擊說話、語言、溝通、人際互動各方面的生活。將人工智慧等科技帶來的創新,用於虛擬互動練習、聲音與意思轉換、化語音為文字、簡化閱讀門檻,替聽障者創造新的出路。
在全球化時代,語言障礙不再是溝通的阻礙!隨著AI語言轉譯技術的快速進步,從主流語言到瀕危少數語言,都能實現即時翻譯與數位保存。不僅促進跨文化交流,還為瀕危語言的傳承帶來新希望。在這股趨勢下,AI正在打破語言邊界,創造更多交流可能。讓我們一同探索這場科技驅動的語言革命,見證語言與文化的未來藍圖!
一顆新藥從啟動研發到獲准上市,平均需耗費10至15年的研發時程,斥資17.6億美元,但最後能成功通過臨床試驗的機率不到10%。但若以AI協助,可大幅縮減時間與成本,在突發流行病時可加速藥物開發流程。
台灣在Covid-19期間,有著優於國際的防疫表現,將疫情的傷害減到最低。而在疫情過程當中,所需要民眾一同配合執行的措施,就是「感染管制」。感染管制不只降低了傳染的發生率,更有效控管住院期間的醫療費用和資源的損耗。
在醫院,是誰長時間為病人與醫事人員的健康把關?疫情時,又是誰不分日夜努力做好抑制疾病傳播的工作?一起來認識守護眾人健康安全的關鍵少數——感染管制師!
COVID-19 疫情爆發後,mRNA 疫苗僅花費短短3年,就從全球首度授權擴展至接種了數十億劑的驚人規模,展現出「前無古人」的施打速度和規模。既然mRNA疫苗如此厲害,為何此前幾乎不為人知?難道它有什麼難言的隱患嗎?
全球缺工問題促使企業數位轉型,延伸出企業專網的需求。企業專網可避免外網干擾,確保物聯網應用通訊品質,並可提升資料安全性。由於企業專網規模較小,功能需求不像公網那麼複雜,是臺廠進軍國際通訊設備的機會。
從長輩到小孩,人手一機,通訊技術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關聯的時代早已來臨。90年代的2G,到了今日,我們已即將邁向6G。通訊產業正蓬勃發展,它,有機會成為臺灣的下一座護國神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