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碳排產業正導入碳捕捉與再利用(CCU)技術,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料、化學品與建材,減少排放並創造新價值。本篇將解析臺灣 CCU 的發展現況、產學合作成果,以及商業化的挑戰與機遇。
CCUS 能否成功,在於法規如何支持 CCUS 的前瞻發展,這不僅代表著技術創新,更是臺灣在全球低碳轉型競賽中決勝的關鍵,其未來發展勢必影響國家的能源安全與國際話語權。
臺灣各大產業正以示範場域為舞臺,將CCUS技術投入實地驗證,藉由台灣六大CCUS試驗場愈,展項企業與學界在場域內合作試驗,測試技術的可行性與經濟性,並將驗證成果推向更大規模的應用。
你的衣服、建材、燃料,未來或許都來自二氧化碳。這不是科幻,而是碳捕捉與再利用(CCU)技術正在改變的現實。那麼臺灣如何從石化、半導體將碳排放轉化為經濟機會?本篇文章將揭示臺灣如何把污染變黃金,搶占綠色經濟先機。
有照顧老人需求的家庭,通常由中年人付出勞力。經年累月下來,往往是沈重的負擔。「互助喘息」的宗旨,是集結有需求的人互助合作,讓照護者能夠定期休息,也促進社會交流。加入資訊科技輔助後,推行的速度快得多。
聽障者因為聲音聽不清楚,也會直接衝擊說話、語言、溝通、人際互動各方面的生活。將人工智慧等科技帶來的創新,用於虛擬互動練習、聲音與意思轉換、化語音為文字、簡化閱讀門檻,替聽障者創造新的出路。
在全球化時代,語言障礙不再是溝通的阻礙!隨著AI語言轉譯技術的快速進步,從主流語言到瀕危少數語言,都能實現即時翻譯與數位保存。不僅促進跨文化交流,還為瀕危語言的傳承帶來新希望。在這股趨勢下,AI正在打破語言邊界,創造更多交流可能。讓我們一同探索這場科技驅動的語言革命,見證語言與文化的未來藍圖!
一顆新藥從啟動研發到獲准上市,平均需耗費10至15年的研發時程,斥資17.6億美元,但最後能成功通過臨床試驗的機率不到10%。但若以AI協助,可大幅縮減時間與成本,在突發流行病時可加速藥物開發流程。
台灣在Covid-19期間,有著優於國際的防疫表現,將疫情的傷害減到最低。而在疫情過程當中,所需要民眾一同配合執行的措施,就是「感染管制」。感染管制不只降低了傳染的發生率,更有效控管住院期間的醫療費用和資源的損耗。
在醫院,是誰長時間為病人與醫事人員的健康把關?疫情時,又是誰不分日夜努力做好抑制疾病傳播的工作?一起來認識守護眾人健康安全的關鍵少數——感染管制師!
COVID-19 疫情爆發後,mRNA 疫苗僅花費短短3年,就從全球首度授權擴展至接種了數十億劑的驚人規模,展現出「前無古人」的施打速度和規模。既然mRNA疫苗如此厲害,為何此前幾乎不為人知?難道它有什麼難言的隱患嗎?
全球缺工問題促使企業數位轉型,延伸出企業專網的需求。企業專網可避免外網干擾,確保物聯網應用通訊品質,並可提升資料安全性。由於企業專網規模較小,功能需求不像公網那麼複雜,是臺廠進軍國際通訊設備的機會。
從長輩到小孩,人手一機,通訊技術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關聯的時代早已來臨。90年代的2G,到了今日,我們已即將邁向6G。通訊產業正蓬勃發展,它,有機會成為臺灣的下一座護國神山嗎?
通訊產業非常龐大,深入生活各個角落,也需要不同特長的人合作,有些運作當下的通訊系統,也要有人以長遠目光籌劃未來。通訊的精神是溝通,本來就要不斷和外界交流。臺灣人要進入國際交流的圈子裡,與時代浪潮一起前進。
2023年,工研院資通所所長丁邦安喊出「2030年,可望是6G元年」。不過,就技術層面來看,卻有另一道更高的門檻。周世傑教授(任教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進一步說明,為何「就通訊的觀點,從5G到6G會是很大的技術跨越。」
為響應國際政策,加入全球節能減碳的行列,臺灣在2015年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2022年將其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同一年,國家發展委員會也協同環保署(現已改制環境部)、科技部(現已改制國科會)、經濟部、交通部及內政部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以「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四大轉型,及「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輔以「12項關鍵戰略」,要從產、官、學等面向,落實淨零轉型目標。
鋼鐵是文明基礎之一,全球大量生產鋼鐵卻也會傷害環境。所幸隨著科技進步,導入「氫能」煉鋼,有望降低鋼鐵產業的污染。儘管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卻是值得跨世代努力的方向。
以後我們在公車站等車時,看見公車流暢地駛進車站時,我們不需要掩捂鼻口,因為它沒有了排放的臭氣污染?你能想像以後車子不是開去加油站,而是開去加氫站,而且只要加個 5 分鐘就能開個幾百公里?這不是不可能的任務,而是現在世界能源的新寵兒 – 氫能!
工業用碘廢水與垂手可得的海水,若拿來製氫,可望降低製氫成本與環境污染。可是,待解決的廢棄物並非只有碘廢水,海水中的雜質也有讓電極損耗、製氫效率低落的疑慮⋯⋯科學家如何正視困境,解鎖綠氫普及的終極成就?
新的科技帶來新的展演與表現形式,也對藝術家群體產生改變,從單一個人創作走向跨領域群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