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傳訊息已讀就代表安全送達?在量子通訊的世界,真正的「已送達」不只要快,還得無人能偷看!從新竹到台北的100公里挑戰,揭開量子光路背後的技術難題與台灣科研的真實進展。這篇文章帶你看見未來通訊的樣子。
量子電腦軟體怎麼寫?怎麼驗證?當「看一眼」就可能毀了整個運算,開發與除錯挑戰遠比你想的更狂!從東海、清大到台大,台灣學者正用新工具解決三大難題,讓未來量子開發更親民。
傳統股票投資組合,是使用傳統演算法進行投資組合最佳化的方法。這種方法,容易陷入「次佳答案」,難以跳脫並搜尋到真正的全域最佳解,而當量子行走應用在投資市場上,將會帶來什麼樣的躍升?
混合氣體中,二氧化碳有其特定的尺寸與親和力。薄膜氣體分離法便是利用這些性質,創造出只讓二氧化碳通過的特製薄膜。高分子的有機膜材,沸石、金屬氧化物、金屬有機骨架等材質的無機膜材,以及有機加無機的複合材料,都可以用於薄膜。
工業、發電產生二氧化碳之後,人為捕捉下來,再轉化成化學產品或變成其他材料儲存,就是二氧化碳的「再利用」。例如甲醛便是再利用的重要產品。不過碳捕捉、再利用的過程,本身也會消耗能量,產生碳排,可以用「程序系統工程」評估整體效益是否划算。
臺灣森林每年二氧化碳吸收量可抵全國7~8%排放量,台江國家公園的紅樹林碳匯效率全球名列前茅,更擁有多種土壤類型,成為碳匯技術的絕佳實驗場。透過智慧管理、國產材利用和跨領域合作,臺灣正穩步邁向淨零目標,創造環境保護與商業價值的雙贏未來!
許多長輩有送餐需求,需要兼顧營養、交通、社工關懷之不同目標,一般的商業外送平台很難滿足。「銀巷時光」送餐管理系統,結合在地社福組織的多年經驗,記錄詳盡,也能即時追蹤,讓長輩都能尊嚴的得到熱食。
家中長輩是否也出現體重莫名減輕、容易疲倦、走路變慢等情形?這可能是「衰弱」的警訊喔!成功大學跨域團隊開發「智慧健促服務系統」,巧妙結合精準感測、懷舊遊戲等因子讓高齡者樂於復健,而且復健成效也相當卓越!
災難發生時,身障者往往面臨比一般人更多的挑戰,尤其是在疏散與避難過程中,如何確保身障者的安全與生存機會,成為了社會防災的重要議題。針對身障者在災害防救中可能遭遇的困境,如何提升其防災韌性,成為最重要的關鍵。
在偏鄉,公共運輸不只是交通問題,而是社會、教育與醫療的生命線。如今,隨著駕駛員短缺與路線縮減,這條生命線正被一點一滴切斷。就在最困難的時刻,一個嶄新的智慧交通方案悄然浮現,為這場困局帶來新的可能。
新興傳染病顧名思義,是新的傳染病。例如由此前未知的冠狀病毒引發的 COVID-19,以及人類早已知曉,最近卻又導致大流行的茲卡病毒和 M痘。人類可以預防,卻不可能阻止新興傳染病產生,應對新興傳染病,需要很多人的警覺心。
快篩試劑在大規模傳染病爆發時非常重要,能迅速篩選疑似病患,縮短等待檢驗和治療的時間,減少病情惡化及傳播風險。快篩陽性者可立即獲得藥物治療,陰性者可居家隔離觀察。對高風險族群進行快篩,有助於快速發現感染源,防範疫情擴散。
在人類歷史中,微生物引發的疾病總是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威脅我們的健康,如今更面臨全球化加速帶來的新興傳染病挑戰。隨著COVID-19等疫情的肆虐,防疫策略和藥物研發的重要性不斷提升,我們該如何應對這些看不見的敵人?
為迎接6G到來,諸多新興科技將整合其中,大幅提升網路效能和體驗!不只避開傳訊死角、讓通訊與感測相輔相成,太赫茲頻段也帶來高解析度成像和精準的物體感測力。虛實合一、身歷其境的時代即將展開,你準備好了嗎?
高軌道的同步衛星,早已成為通訊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低軌道的小型衛星近年來也發展迅速,預計將成為6G的要角。低軌道衛星的意義在於,可以彌補地面基地台聯絡的死角,融入既有的通訊體系,和傳統科技互補。
“AIaaS,人工智慧即服務,這是根基於一種雲端模型,不需要在時間、專業知識和資源方面進行大量投資,便可以為個人和組織提供人工智慧功能。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假想,你租了一個聰明腦袋,不需要從原點打造腦袋,你只要告訴他,現在需要這腦袋了解什麼事情,接著它便會去完成你的指令。輕鬆又方便。
氫能發電技術被視為實現淨零碳排目標的關鍵,透過氫氣燃料電池和天然氣混氫燃燒設備,將氫轉換為清潔電能,大幅減少碳排放。本文探討了氫能發電的產生方式、現況與未來發展,並指出產氫技術進步、儲氫技術改良以及多元應用場景的重要性。隨著氫能技術的不斷完善,它將在能源轉型與交通運輸領域發揮關鍵作用,推動社會朝向更清潔、更可持續的未來邁進。
2022 年,由日本川崎重工研製的全球第一艘液態氫運輸船,從澳洲墨爾本載運首批液態氫抵達日本神戶,開啟全球液態氫航運的新里程碑。這有什麼好稀奇的?液態氮的運輸槽車滿街跑,不是很常見嗎?不,這真的挺新奇的,因為氫的本性,讓液態氫的儲存與運輸不像液態氮一樣穩定安全!
綠氫是環境負擔最低的氫能來源,普遍以太陽能或風能等再生能源產生的電力,電解水取得。另一值得探索的則是將固體廢棄物或是廢水,透過微生物轉換為氫氣,也就是「生質氫能」,可謂永續的生物氫能生產方式。
科技藝術是跨領域的,這些藝術家是如何從自身藝術本位,逐漸能與科技人溝通合作,他們的心路歷程值得我們參考,而現在他們又是如何看待科技與藝術呢?